2013年7月20日16:37,我们西安交通大学一行踏上了开往山东临工的1918次列车,1205公里的路程很是遥远,但是路途中的我们并不枯燥。次日14:00,我们接触到了临沂的土地,出站的一瞬间感觉临沂建设的很好,使我们更迫不及待的想要来到山东临工。通过赵老师的指导我们坐上了开往山东临工的k15路公交车,经此一路的折腾我们也领略了临沂河滨大道的风采。当我们直观的面对山东临工的北门时,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满足感,因为山东临工果然没让我们失望。
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开始是人力资源本部的周老师于21日晚给我们上的精彩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老师提到的智商、情商、逆商这三商的概念,特别是逆商的概念给我以巨大的心灵撞击,通过听讲我明白大学所学的直接关乎我们的智商,而情商的锻炼需要比学校更大的社会生活,那就是职场生活了,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参加工作后亟待提高的是情商,也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促进一个团队提升等。而所谓的逆商是指在压力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智商和情商,它的提高更有挑战性,因为通过周老师的现场测试,我发现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压力下对自己想法的坚持不够,这里感谢山东临工以及周老师让我明白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周老师另一个独到之处是他的讲解中透漏着山东临工把我们当主人的思想,周老师引用“精彩在沃”的广告语传达着山东临工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更精彩,这里让我颇有感触,一个企业可以这样谦逊的把我们这些尚未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当做主角,回观山东临工的成功发展史是有她必然的道理的。通过这一晚的学习,让我明白了来到山东临工暑期实践不同于本科的金工实习与生产实习的简单参观,而是真正的通过各位老师的指引让你我们在自身上能有认知的长足的进步,为踏上职场做更充足的准备。这使我对接下来的暑期实践更加的期待,而后续的实践也证实了我的期待是正确的,山东临工也值得我的期待。
7月22日上午我们在赵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破冰行动,通过破冰行动我们组成了三个小组,我所在的的小组是五临外传,成员包括秦兴祖、徐乾、彭来源、吴瑞阳以及美女赵丹,短暂的时间内我们构思出队名、口号、队形、小组人员相互介绍以及角色定位,这次的思想风暴让我们有了在短时间内总结归纳各人想法以及团队合作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的team-work能力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破冰行动也让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有了相互之间更深入的认识,使我们在晚上的生活中多了诸如“谁是卧底”的游戏,更使我们感觉到我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样。
7月23日下午我们进行了校园大使面试选拔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活动,讨论过程中我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面试过程中我的不足之处以及大家共同的缺点,还好我们有为我们深入分析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的朱老师。朱老师告诫我们在这种形式的面试过程中团队讨论需要深入,以便面试官可以看到我们的思想碰撞;他指出虽然是无领导小组讨论,但是需要选出一位leader掌控全局,一位记录人员记录讨论进程,以及一位time keeper控制时间分配;在确定方案的过程中要有统一的标准,切忌标准杂而乱;方案的确立不能有太多的人为臆想与假设;另外在讨论开始之前的个人陈述中要先说出自己的方案,陈述要清晰把握方案选取标准。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无领导小组讨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使我对山东临工更存感恩之心——谢谢山东临工给了我提升自己的充足机会。
7月23日晚上我们在周老师以及赵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卡啦ok大赛,每个团队都派出实力唱将大展歌喉,评委的打分以及美丽的歌喉将现场活动推到了兴奋的极点,在这里看到的有大家为团队的不遗余力,也有大家与山东临工员工前辈们组成的大家庭的温馨。更有团队的合作,比如五音不全的我就和小师妹孙建哿合唱了精忠报国,成功的沾了小师妹的光,得了三等奖。而最后压轴出场的张驰以及郑迪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他们分获一、二等将,实至名归,虽然来自不同的团队,但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我们这一行人感到骄傲,更为山东临工以人为本的思想举办这样的活动感到骄傲。
虽然山东临工的暑期实践短暂,但是不乏收获、精彩与感动。山东临工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远不止这些,既有观看山东临工宣传片的震撼以及学习付老师的山东临工历史沿革对山东临工这样的成功企业的运营模式的了解;也有参观公司临工中心展厅对公司核心科技与产品的叹服;也有王老师就业指导对我简历制作以及滋生定位的重新认识;还有参观挖掘机事业部以及装载机事业部对山东临工生产效率的膜拜,这也印证了山东临工临工之歌的效率至上科技领先的思想;更有通过与研发人员产品授课的交流中得到的从零配件到复杂的装载机、挖掘机的形成机理的理论认识;而与校友的交流从他们那里获得的工作经验分享无疑会为即将步入职场的我们奠定坚实的基础……精彩纷呈的山东临工暑期实践匆匆的结束了,但是临工人给我们每个人的收获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迸发出更大的正能量。
最后,感谢临工,感谢我的队友,感谢来自不同院校的同学,是你们让我拥有无与伦比的暑期实践生活,永不消逝的美好记忆。
文/西安交通大学 秦兴祖